犯罪心理:小偷骗子专盯哪些人
时间:2010-06-06 21:33 作者:admin 点击:次
小偷喜欢粗心人 在所有案件中,盗窃案占了80%。也许在电影《天下无贼》中,各路江洋大盗的手法让你连连惊叹,但事实上,这些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,更多的是靠对被害者心理破绽的
小偷喜欢粗心人
在所有案件中,盗窃案占了80%。也许在电影《天下无贼》中,各路江洋大盗的手法让你连连惊叹,但事实上,这些人的“技术含量”并不高,更多的是靠对被害者心理破绽的觉察力。美国《今日心理学》杂志近日就指出,就像有缝的鸡蛋会吸引苍蝇一样,许多人的言行往往会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弱点,吸引伺服已久的不法分子。
“小偷们的‘技术’自古以来就只有两种:徒手和使用简单工具(如刀片、钩子),而春节期间数以亿计的客流量,却给了他们一次又一次‘发财’的良机。”新中国犯罪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、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教授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有三类人尤其容易引起小偷的注意:肩挎大包的女性,行动迟缓的老年人,以及衣着光鲜、出手阔绰的露富者。
但真正让扒手们得手的,往往是这些“高危人群”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消极因素。“一个是过于自信,有些人自以为聪明过人,看低了小偷的能力。第二个是自欺欺人,心存‘贼不会偏偏盯上我’的侥幸心理。第三是盲目乐观,认为身边没有那么多小偷。”罗大华教授告诉记者,他前不久就“大意失荆州”,装在棉衣里的手机被偷了。
庆幸的是,贼的伪装并不高明,有一定的“贼相”供我们鉴别,比如“贼眼左右乱看,手拿报纸与伞。男的衣着平凡,女的花枝招展”。不管怎样,我在明贼在暗,要想不被贼惦记,就要时常惦记着贼:一是不露财,要把财物藏得让人摸个遍也摸不出来;二是不聚财,也就是不把重要财物放一起;三是不分心,越拥挤越要把身边每个人想象成贼;四是不独行,贼有贼托,我们有个照应的,才能在体力和脑力上不输他们。
骗子喜欢软耳根
“和小偷毫无突破的‘空空妙手’相比,现在的骗术倒是‘日新月异’,”罗大华教授对记者说,“他们很多使用高科技、高智能犯罪,比如伪装成常用公共服务机构的电话,甚至亲朋好友的电话打到你手机上,让你不得不信。”
如果说偷窃是等待受害者心理出差错,那么诈骗就是主动诱惑人们犯错,是一项纯“技术活”。使受骗者乖乖“上套”的,不外乎四种心理弱点:一是急功近利,一个一心想衣锦还乡的打工仔,就容易相信“中百万大奖”的神话;二是迷信,比如“不花钱积德家人就遭不幸”的骗术,便是切中了受害人错误观念的要害。三是轻信,缺乏知识、经验或心理不成熟的“软耳根”,容易相信街头假乞丐和假广告。四是从众,没有主见的人容易被“托儿”蒙骗。
“防骗的原则可以概括为‘无欲则刚’。”罗大华教授告诫大家,要随时察觉和控制自己的欲望,相信世界的自然规律而不是“意外之财”;二要多汲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,面对骗子们的花言巧语时才会岿然不动;三要相信自己“怀疑”的直觉,受骗的人都会经历“怀疑———半信半疑———全信———上当”的心路历程,春节是“网大鱼”的时候,高明的骗子会把每一步骗招部署得非常周密,所以在开始怀疑时就应打住,以免被别人牵着鼻子往下走。
“当然,防骗还需要公安部门、媒体和懂行人的共同努力,及时公布最新骗术,给百姓打好预防针。”罗大华强调。
抢匪喜欢单身女
与小偷和骗子相比,抢匪则更像一个“体力劳动者”。他们对财物的渴求最为强烈,因此铤而走险,不择手段。罗大华教授告诉记者,今年春节期间,不少不法分子盯上了车内的财物,经常以“拍车门”、砸车窗等手法进行抢夺。
“不过,抢匪们在作案之前,也会对被害者初步筛选。”罗大华教授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抢匪一般青睐三种人:单身的,女的,老弱病残的。体力是他们与受害者较量的决定因素,对自己的体力足够自信的喜欢“空手套白狼”,稍微弱点的用飞车加强力量感,而迷药能完全剥夺受害者力量,让很多女性犯罪分子也能“上手”。
要防抢匪,唯有增加自己体力上的威慑力,让自己的气焰压倒抢匪的“自信”。首先,制造“有帮手”的错觉,比如走人多的地方,或与别人攀谈;第二,确保环境中可控因素大于不可控因素,尽量在白天出行,不走离马路太近的地方;第三,壮自己胆气,抢匪最爱挑软柿子捏,可以装得凶悍些,另外跟朋友通电话也能壮胆。
万一劫匪已经抢到你家里了,应坚持“要命不要钱”的原则,只要劫匪不伤害你,要钱给钱,要物给物,这时装可怜能让对方过于轻敌、放松警惕。同时尽量拖延时间,想办法逃出门或躲到另一间房里,锁上门向邻居大声喊救命,同时马上报警。
容易被盯上的三大时刻
春节期间,每分钟都有人损失财物。中央电视台《法律讲堂》栏目主讲人、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学教授王大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如下三个“魔鬼时刻”应该特别注意。
闲聊时。“我一个月工资就七八千块,一年没存几个钱,全装在包里了。”小王与老乡的无心之谈,招来了身边的一双贼眼。与熟人言谈时我们警惕性会降低,而“听”是不法分子寻找下手目标的关键手段。因此,要避免“祸从口出”,在公共场合,尤其在候车室和车厢,一定要遵循“闲聊不涉己”的原则。
取钱时。钱多的地方贼胆壮,春节繁忙的银行及自动取款机就是“扒骗抢手”的据点。王大伟提示大家牢记防抢防骗“三部曲”:一是用眼挑出“准罪犯”,碰到戴帽子、戴墨镜又总是徘徊的人,最好就不要取钱。二是少露富,别在大街上点钱,不要用有银行标志的袋子。三是快速到达安全地带,哪怕只有100米,都要尽快到达安全地带。
结账时。这时候人们往往还沉浸在购物带来的余兴之中,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。“很多人都容易忽视这点,其实商场、超市的收银台等地是罪犯寻找机会的重要据点!”王大伟提醒,结账时大额或重要的财物不要跟结账款放在一起,结账后,要将票据和零钱及时藏好。
容易被盯上的五大场所
“要保护财产人身安全,还有五个须留神的场合。”王大伟告诉记者。
火车站。作案隐蔽,败露后好跑路,再加上比来去匆匆的旅客熟悉环境,所以拥挤的火车站是小偷和骗子的心理安全区。在火车站的朋友还应有三忌:一忌显弱。别人老盯你,你要狠狠瞪回去;二忌露富。出门别穿得太好,开包拿东西时,尽量只拉开一只手大小;三忌喧哗。咋咋呼呼最容易引起罪犯的注意,保持低调是很重要的。
车门口。要挤上车、买票,还要顾忌前面人的“铁蹄”和后面人的推力。上下车时,人们的神经一紧张,分配在财物上的注意力就少了。“公交上被碰意味着你可能被偷了。”王大伟教授提醒大家。有首小诗就是这样说这些小贼的:挤上挤下添乱,总在车门瞎转。若遇刹车混乱,猛地贴在身边。
商场。“血拼”时“浑然忘我”的高度兴奋状态下,人的警惕性极低,包、换下的衣物容易乱放,或是随手托给陌生人。王大伟建议,购物时一定要遵循“女士包挂在肩,一只手护在腰”的原则,并注意钥匙名片分开装,以免罪犯顺藤摸瓜。
庙会。逛庙会、游公园时也是人挤人,一方面集中精力玩耍,另一方面冬季大家都穿得比较多,对外界的敏感性降低,神经兴奋性也就不高了。所以在出门前,一是应大概算一下今天要花多少钱,带足今天够用的便可,二是贵重物品最好放在贴身兜里。
街头。好奇是人的天性,也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一大动力。当小鸟算命、卖古董等等这样的新鲜事出现时,大家的注意力立刻投进去了一大半。这时,一来容易被小偷摸兜,二来可能引发“试一把无所谓”的心理,掉进了街头诈骗的圈套。 (责任编辑:) |